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3-05-31
五月的林都伊春,青山叠翠正当时,水光潋滟晴方好。5月23日上午,第二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在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盛装启幕。“美丽中国,绿色龙江先行区”启动仪式、2023“两山”财富研讨会、集中签约仪式、区块链+红松认养活动、首届森林防火高级专家(伊春)学术交流暨带岭林业局公司7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大型演练经验交流会、《一个不朽的番号》主题晚会……系列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林都伊春燃情五月,成为“焦点”。
5月23日,对伊春具有重大特殊意义,这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来到伊春的日子。2021年12月,我市将每年5月23日设立为“伊春生态日”,成为全省第一个设立生态日的地市,并已连续举办两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七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林区三问”新答卷,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厅(局、院)市共建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2万平方公里,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个、67万公顷,覆盖率居全省前列,红松、云杉、黄菠萝等针阔叶树种遍布峰峦山谷,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珍稀禽鸟鸣唱山水之间,梅花鹿、紫貂等珍稀野生动物栖居密林深处,消失几十年的野生东北虎重现山林……我市用青山作“笔”、以绿水为“墨”,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业兴人和的美丽画卷。
强化顶层设计 描绘生态蓝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是每个人的美好向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三次全会描绘了现代化新伊春建设的美好图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市委提出了加快建设“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一区、两地、三城”建设和“双振兴”,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暨建设“无废城市”动员大会……一系列会议统一思想、深入谋划、系统部署,伊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编制出台了《伊春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30年)》《伊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伊春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伊春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伊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定目标、明任务、细安排,制定“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重点工作纳入“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底色
微风拂枝吐新绿,正是植树好时节。5月8日上午,市委书记隋洪波等市级领导同志来到乌翠区乌马河主河道东岸义务植树点,同往年一样,与干部职工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排排新栽下的树苗傲然挺立、绿意盎然。伊春森工集团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累计完成造林71万亩,义务植树97万株,不断为小兴安岭披新绿。无论是森林还是湿地,无论是山川还是河流,伊春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力、辛勤付出的成果。
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坚决向一切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负氧离子含量的行为亮剑,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强化燃煤锅炉综合整治,严控秸秆露天焚烧……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9%,污染物综合指数2.24,创调整点位以来最优成绩。我市荣获全国仅有的5个、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称号。
四顾,是迷人的“祖母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6年以来累计培育森林后备资源105万亩、国家储备林39万亩,连续19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3.8%。2019年12月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由创建前的37.1%、18.7%提升至40.4%、35.7%,8个行政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俯瞰,是怡人的“河水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应建“一河一策”的387条河流实现全覆盖,33个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3个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在去除自然本底影响的情况下,达标率为100%,无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
依托资源优势 释放生态价值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市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坚持向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要发展,“一把手”带头赴外招商,与青岛袁策、中天羊业、龙源电力、北京建龙重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务实合作,给好资源找个“好人家”。今年1-4月,全市共开展招商活动156次,签约项目21个,总签约额87.1亿元。在第二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中,签订产业合作项目9个,签约总额37.7亿元。伊春森工集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深圳航天工研院、三亚国际交易集团等13家单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续建外来投资项目427个,到位资金489.6亿元,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期待四海宾朋‘伊’往情深、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市委书记隋洪波在第二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致辞时如是说。近年来,我市深耕森林生态旅游主业,以森林康养为主攻方向,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森态旅居城市”,持续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特别是今年华侨城旅发集团将以EPCO模式打造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完成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整体规划,“林都号”旅游列车计划7月份正式运营,野奢帐篷酒店即将竣工……我市荣获“中国康养旅游城市”“2023中国冰雪旅游城市12佳”等称号。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伊春、走进伊春,今年1-4月,全市共接待游客242.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7亿元,均同比增长46%。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我市深入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优化调整资源转化核心项目库项目68个、总投资997.9亿元,让绿水“流金”,让青山“生银”,让生态“变现”。伊春森工集团与国开行、农发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助力伊春绿色发展,完成了全国首个经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森林碳汇交易,铁力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贷款实现首笔投放4.2亿元,伊春森工集团生态资源提质升级、湖羊养殖2个项目授信贷款到位资金2.78亿元,今年伊春“森林大厨房”将在深圳落地运营,金新农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将在年内正式投产,和顺堂·伊春中医馆将于7月份开馆……我市生态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完善机制建设 扎紧制度“笼子”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市自2016年6月获拥地方立法权以来,颁布实施了首部实体法——黑龙江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国第一部废弃食用菌包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全省首部单一树种地方性法规——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先后制定程序法一部、实体法八部,推动地方立法与生态伊春发展深度融合,为我市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全部设立,同步建立森工企业林长制体系,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2138名,设置网格员6900名,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推动林长制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我市创新实行“三到位、全覆盖”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做法,被国家林长办在全国推广。
扎实落实《伊春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坚决守护好小兴安岭生灵草木、绿水青山。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新征程上,我市向绿而行,不断绘就美丽伊春新画卷,为建设绿色龙江、美丽中国贡献伊春力量。(伊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