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日报 时间:2021-10-13
防护服下的坚守与担当
本报记者 赵洪波
10月9日,我市疾控中心调派的两名优秀检测人员张云鹏和李睿超圆满的完成了巴彦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支援任务,回到家乡,进行集中隔离。带着深深的敬意,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两位年轻的疾控人。
9月21日,中秋节,巴彦县兴隆镇,这个位于哈尔滨市北端的农业小镇报告了此次疫情的首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也是我省此次疫情中病例最为集中的区域。省疫情指挥部和省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研判疫情。综合组果断决策,在战略上要打一场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的围歼战。
“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目的,是主动‘捞’出传染源,并将情报准确快速地传递给流调溯源组和转运隔离组,从而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抽调国家队队员转战哈尔滨,会同省疾控中心检验专业队伍,调派全省各地市疾控检验专业人员立即组成多支核酸检测专业队伍奔赴巴彦疫情防控前线。
张云鹏、李睿超正在进行核酸检测。 (资料片)
国庆节当天中午,我市疾控中心接到省疾控任务命令,需要派出两名优秀检测人员赶赴巴彦进行核酸检测支援。市疾控中心负责人接到电话后,马上与分管副主任、科室负责人商议,决定挑选两名年轻的检测业务骨干于10月1日当天用单位的专车送往疫区一线。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张云鹏和李睿超两人接到工作命令后二话不说,仅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即收拾完行装,告别了家人后第一时间赶到单位,领取应急备品包后,带着领导和同志们的嘱托,直接赶赴巴彦。
疫情就是命令。张云鹏和李睿超当天晚上到达巴彦,找到相关负责人安排完住宿后,听取省里老师介绍了当时疫情的发展形势和检测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分组立即投入到核酸检测的工作中。
张云鹏和李睿超进入的方舱实验室检测的样品量特别大,每天的样品量都达到1.5万份以上,核酸检测工作采取24小时工作制,每隔6小时一轮岗,经常是半夜进入方舱实验室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每次从方舱出来,张云鹏和李睿超穿在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腿脚发麻,手指僵硬,脸上出现深深的勒痕,长期缺氧状态下的高强度体力加脑力劳动,连续几天下来,使他们身体明显感觉吃不消。
“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到身上肩负的责任,想到全省疫情的严峻形势,咬牙坚持,不惧困难,直面病毒,坚持就是胜利嘛!”电话采访中,张云鹏说。
“在巴彦工作期间,我们疾控中心领导同志们经常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切,每天都会通过打电话和发信息的方式提醒我们注意休息,做防护,照顾好自己。每当工作感到疲惫的时候,想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嘱托,无形中又充满了力量,又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李睿超说。
此次去支援,张云鹏和李睿超还带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去了解全员核酸检测的整个流程和实战经验,为我市今后疫情防控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积累经验。
“核酸检测可不只是检测一件事,它是一个系统,涉及核酸采样、样本运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4个环节,也就是采、送、检、报。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做到快,3个要素缺一不可——检测能力、组织架构、信息系统。”据张云鹏和李睿超介绍,开展这样的检测,要想快,按照时间表排班,每8小时一轮,这样是不行的,要提高效率,必须改为计件制,责任到人,只要完成一定量,这一组检测队员就可以结束工作去休息。这既是最快的检测效率,还能保证完成检测任务,更是积累的宝贵经验。
10月4日,哈尔滨首次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从报告此次疫情的首个病例到零新增,仅用了14天。疫情无省外溢出、无隔离点交叉感染、未发生院感染。
张云鹏和李睿超都是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也是在疫情期间,我市市委、市政府加强疾控能力建设引进的专业人才。作为当代的疾控新生力量,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实际行动,诠释了疾控人的作为与担当,在疫情面前,展现了敢于直面危险和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这次的支援,张云鹏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李睿超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使命,成为我市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的模范代表和先进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