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报新媒 时间:2019-11-21
森林里的“红色溪水”
——记溪水森林经营所党总支
郭市 李平 本报记者 李敬泽 田凤娇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可放松。”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党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让广大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的力量、党的温暖。
鸟瞰“新溪水”。陈振国 摄
支部如何在基层当好主角?如何唱好主角?日前,记者深入到友好区溪水森林经营所进行了调研采访。
“回首三年前,溪水所转型还没有方向,职工致富还苦于没有出路,生态建设更是停留在过去单一的保护状态。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溪水所考察调研,为我们在保护生态、林场转型、职工致富上把脉开方,指明方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成为溪水所党总支一班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总书记‘林区三问’的溪水答卷。”溪水所党总支书记石鸿庆颇有感触地道出了溪水人的心声。
踏上这方热土,改革发展的新风扑面而来。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这里保生态、谋发展、比致富的温度不减。
这里的护林员每天翻山越岭,默默坚守,保护着松涛林海;
这里的民宿、农家院,炊烟袅袅、红红火火;
这里的香瓜、木耳、蓝靛果、蓝莓……远近闻名;
这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像花儿一样……
这里已成为宜游宜业宜居“森林里的家”。
这是溪水所党总支以党建促发展的一篇力作。
在夯实党建根基上担使命、聚民心
当时间撞上被历史标注的大事件,总是如同惊涛拍岸,发出久久回响。溪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我省的首个国有林场(所)——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和国家对林区职工的深情厚谊和深切牵挂,来到了伊春林区的最基层。
串串脚步,步步情牵。在溪水所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松林深处,同正在巡山的护林员进行交流;深入职工家中了解停伐后转岗就业和生活情况,与职工群众倾情座谈,反复叮嘱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更要发展好经济、发展好民生。
殷殷嘱托,绵绵厚望,成为溪水所党总支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有了“初心”,还要有为“初心”奋斗的勇气和智慧;承担了使命,还要找到实现使命的正确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溪水,怎么建设溪水,如何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是溪水所党总支一班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顶层设计是关键!
在市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溪水所党总支冲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吹响了建设“新溪水”的号角!
在党总支建设上,创新开展了以“创业型班子、担当型干部、服务型组织、双带型党员、开放型党建”为主要内容的“五型”党建工作,在全所形成了班子真创业、干部敢担当、组织会服务、党员能示范、党建大开放的生动局面。深入实施以“项目化管理、基地化管理;全域创业、全民创业”为内容的“双管双创”工作,按照党总支工作常态化、组织设立规范化、书记队伍职业化、阵地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大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扩建活动场所,更新党建图板和各项电化教育设备,建立“红色溪水”和“溪水大小事”微信群,实现了网管党建、网导基层、网育党员、网带社团、网联群众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坚持“打开门”听意见。特别是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主题教育工作。既注重按照上级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注重结合林场实际使规定动作有特色,努力推动主题教育真抓实做、高效开展、取得实效。
“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我们的事。”在党总支的号召下,2017年初溪水所成立了由24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他们常年都在服务状态,每天义务清理居民区生活垃圾,冬天帮助百姓清理积雪、春秋防火季节义务护林、夏季防汛排捞……每当危难险重之时,总有他们熟悉的身影,他们把爱心洒满溪水青山绿水间,他们用点滴行动感染并带动着身边人,为群众解决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
在志愿服务队的信息平台上这样记录着:“2018年6月23日早上7时,我们志愿服务队接到所长甄长龙电话通知:锦绣村一村民家中发生自来水管道断裂。接到电话后,服务队迅速组织10名队员赶赴现场。在抢修过程中,由于地下是黄土,和返上来的水混在一起就成了粘土。每一锹下去都感觉像是50斤重的大泥巴在裹着锹;每挖一米,坑里就会返上来地下水,还要将水一锹锹淘出去。地下水冰得我们腿直抽筋,个个成了泥人。排查工作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找到主管道漏点。那一瞬间,村民们都笑开了花。握着我们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感谢党总支、感谢志愿服务队,你们真是我们的贴心娘家人啊,为我们雪中送炭、排忧解难。’那一刻,我们觉得自己做了最光荣的事。”
2019年7月,连续降雨,溪水瓜果蔬菜种植园130栋大棚岌岌可危。看到自己家的香瓜眼看着要泡了,种植户们心急火燎地找到党总支。随后,20多名志愿服务队员立即赶赴现场,挖沟排水,筑堤防洪……经过七天七夜的抢险,终于将种植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家房前屋后都粉刷一新,以前快要倒的仓房,现在变成了彩钢保温大仓房;路灯也亮了,晚上照得跟白天一样;每当傍晚我们都要去健身广场去跳跳操、走走步……”百姓高凤香感慨道。
无公害果蔬种植园区里,种植户正在采摘大棚香瓜。 陈振国 摄
在生态保护上想在前、干在前
哲人说:“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循环。”
诗人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
“一棵树连一棵树,一片林接一片林,空气清新得几乎能挤出绿汁来。”这是夏天游客对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由衷赞美。
在溪水人眼中,草木无言,但有生命。溪水人用心去浇灌这片绿海,用生命去呵护生态,时时刻刻守护着这颗“绿明珠”。
今年32岁的党员秦瑞亮是“林二代”,与这片绿有着不解之缘。别看岁数不大,学营林专业毕业的他,已经是分管生态的副所长,管护面积达到8151公顷。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9月15日到11月15日是森林防火期。这期间秦瑞亮异常忙碌,11月13日,记者在溪水所打算采访秦瑞亮,所领导说:“他一大早又上山去了。每年春秋防火期他都不回家,几乎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场部,像个机器人似的。”直到下午三点多记者才见到他。谈起保生态时,一脸憨厚的秦瑞亮瞬间打开了话匣子:“2016年5月23日,总书记来到我们身边,关心我们护林员工作生活,总书记心中生态的地位有多重要,我们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使命就有多光荣。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把这片林子管护好、经营好,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我们溪水人一生的事业。”
春去秋来,时序更替。溪水这片满眼的绿,多姿而又多彩。溪水人的绿色情结,始终如一。
每年春季造林,“三埋两踩一提苗”,树苗成活率达到98%以上;
每年春秋防火季,“护林小分队”早出晚归上山深度巡护,往返二十多公里;每户签订“十户联防”责任状,实现联防、共防,做到防火工作家喻户晓;
每年七八月份森林病虫害高发季节,更是天大的事,科学防治病虫害,因虫施策,根据有害生物种类,采用不同招法……
造林、护林、防火、防害,这就是溪水所护林员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他们都成了“林业土专家”。
数据显示,三年来,溪水所共栽树32万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36%。
如果说,绿色是溪水生态的魂,那么红色就是溪水文化的魂。
81年前,在这里爆发了东北抗联史上一个著名战役——老钱柜战役,它为锻造“东北抗联精神”书写了浓重一笔,也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从八年抗战正名为十四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苍松掩映下的“抗联遗址老钱柜纪念碑”,是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溪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联精神正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溪水人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好“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们今年新建了“溪水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面展示了林都伊春在生态保护、转型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全力打造了一处集生态文明建设、党员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
“红”“绿”相映扬美名。据统计,这两处基地,三年来共接待全国、全省、全市参观学习980余批次47000余人,红色溪水带动绿色生态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过去溪水所就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国有林场,这里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不着、富不了,但平凡的生活随着总书记的到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转变观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且‘吃’出了名堂,‘吃’出了新路。”溪水所刘志军,是土生土长的溪水人,他指着远处的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感慨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党的光辉照亮了溪水的山山水水……
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挑大梁、打头阵
如今,尝到了生态保护甜头的溪水人,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保护符合长远利益。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所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生产方式调整的“绿色革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特指要求,以“新溪水”建设为目标,突出党建引领,发挥政治功能,按照“田园+有机”“公园+旅游”“家园+民宿”,打造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田园公园家园“三园”共建的综合体,已成为践行“两山论”、引领转型发展的实践基地和样板标兵。
新业态魅力彰显。“溪近,树远,庭院深深……”这里有“游客之家”——访客中心,为您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线上与各大网络APP合作运营,线下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溪水玩的开心、住的安心、吃的放心……
枕山枕水、悠悠生活,蛙声中入睡、鸟鸣中醒来,走进溪水民宿,就来到森林里的家。
这里有林区原貌红墙红瓦民居、木屋小院、火墙土炕,还有森林书房、酒吧、咖啡馆、茶室、手工坊等现代化设施,更有货铺、茶艺、花艺、木艺、布艺、厨艺、咖啡品鉴、电影鉴赏和读书会,“岭尚·欲雪”,带您漫游时光。
山水田园、松雨苔痕、草塘夕钓、漱月听风、林居营地,“林、塘、田、园、院”五位一体的“溪水·松月(白桦·丁香)”民宿,带您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
红烧鱼、炖豆角、贴饼子……林海人家用最朴实的农家饭菜迎接每一位兄弟姐妹,养顺农家院,让您品尝大森林的味道。
今年以所党总支为主体,组建了伊春市溪树庭院民宿服务有限公司,从最初1户农家院,到9户居民改造民宿,再到22户居民参与改造,“岭尚·欲雪”,“溪水·松月(白桦·丁香)”等一批精品民宿脱颖而出。
绿色产品遍地开花。全力打造以无公害为特色的瓜果蔬菜种植园,建成果蔬棚室130栋,主要种植无公害香瓜、软枣猕猴桃、蓝莓和蓝靛果,其中“溪水香瓜”的品牌知名度节节攀升。党总支班子成员集资80万元示范改良木耳种植方式,在溪水所26户种植户中,现已有17户采取棚室挂袋种植,黑木耳规模已由2016年的134万袋发展到今年的200万袋。制定《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生产技术标准》,建立《食用菌生产记录》,成功注册了黑木耳绿色食品标识。
溪水所不断拓宽木耳销售渠道,商品成功入驻“伊春扶贫网”、“小康龙江”等电商平台。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淘宝网上注册了“溪水人家特产汇”淘宝店。“互联网+”迅速打开了销售门路,三年来,溪水黑木耳,销往北京、广州、天津、新疆等30多个城市,网上销售上万斤,增加销售收入50万元。
“醉蝶花盛开时,如天边飞来的胭脂红,艳染了这片碧绿的田园。一缕清风携一份心情,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这是最好的栖息地。”“赏完醉蝶花谷,再去溪水林间里走一走,避避荫,吸吸氧,然后再到农家院吃点绿色农家菜,夜晚住在‘森林里的家’,会是非常惬意的一天。”在今年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期间,一大批来宾游客纷纷这样评价溪水。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0万元。‘+旅游’成为重要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结果。”溪水所所长甄长龙说。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溪水所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正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在职工群众致富上当典型、做榜样
“幸福在哪里?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
在溪水,每一名党员都是致富的带头人。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走在前面,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走向美好幸福生活。
请看一组飘红的数据:2017年,溪水经营所产值达2966万元,同比增长38%,人均收入达27187元,同比增长31%。
2018年,实现产值3890万元,同比增长31.21%,人均收入达到35350元,同比增长30.03%。
2019年,预计实现产值5060万元,增长30.0%,预计人均收入40000元,增长13.1%。
短短三年,产值、人均收入连年两位数增长。
2016年,所党总支班子成员集资80万元示范改良木耳种植,采取棚室挂袋种植木耳。与地摆木耳栽培方法比较,每2万袋菌包节约土地1亩多,而且木耳口感好,朵型好,经济效益明显。
党员贾存革带头承包了30栋大棚,27万袋木耳,当年就获得成功,挣了2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以前一直观望的职工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找到所里,要承包棚室木耳种植。党员干部将经验倾囊相赠,原上甘岭区委、区政府更是大力支持,2017年,310栋木耳大棚在溪水所拔地而起,职工踊跃参与其中。一年下来,职工们服气了,低投入、高产出,一样的劳作,不一样的收成,他们集体给经营所和党总支点赞。
以黑木耳产业为例,2017年,共种植挂袋木耳180万袋、实现产值630万元,农户实现收入292万元;2018年,共种植木耳200万袋,实现收入287万元。
党员张茂林是香瓜种植示范户,2017年,他试种了3栋大棚,当年就增收1.2万元,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增收1.5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现在溪水所有45户职工都种植香瓜,仅香瓜这一项,溪水所每年就增收448万元。随着溪水所生态旅游的日益火爆,过往游客争相购买溪水香瓜的场景,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致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7月,在种植园有五栋香瓜大棚出现蔓枯病,党总支一班人知道这件事情后,马上联系市农委技术专家前往种植园,他们针对病害情况,对症下药,仅一周时间,枯萎的瓜苗又活了……此后,所党总支积极组织大家到哈尔滨、安达等地学习参观香瓜种植新技术。从此,香瓜再也没有病害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刘养顺想起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说:“一定要富起来。”怎么富起来,区委、所党总支一班人,帮助他出致富新点子,开起了农家院,一步一步致富了。如今他的农家院已从最初的只能摆9张餐桌发展到15桌,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营业额28万元,年纯收入12万元左右。
刘养顺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嘱托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以,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7年7月份光荣入党。现在我也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职工群众一起致富,将咱这农家院开好、开出特色,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不辜负总书记对咱的期望。”
溪水全体党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溪水所蝶变成“森林里的家”,成为远方游客向往的家,溪水人离不开的家。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刘养顺农家院门口的对联一样——
上联:勤劳铸就小康路
下联:创业敲开致富门
横批:幸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