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7-18
桦肽药业员工在生产桦树汁产品。
本报记者 刘博 摄
弹指一挥间,回望,又五年。这五年,是伊春绿色食品竞相发展的五年。
站在百年大变局的瞭望台上,遥看风光同在的伊春,绿色食品产业迎着时代的春风,以生态为根、品质为魂,在北纬47°的纯净林海间绽放。
从晨露滋养的山野珍品到黑土孕育的天然食材,从种植基地饱满的蓝莓果到林间清新甘甜的桦树汁,每一口鲜甜,都是伊春林海呼吸的韵律;每一份醇厚,皆是兴安沃土沉淀的时光。
五年前,伊春绿色食品产业虽坐拥丰富资源,却如同蒙尘的明珠,未被充分发掘。如今,205个特色种养基地遍布各地,构建起庞大而坚实的产业根基。
标准化的蓝莓种植基地里,长势喜人的蓝莓果实饱满、色泽诱人;专业化的食用菌培育大棚中,一簇簇“黑牡丹”绽放着笑脸。这五年,伊春的绿色食品产业在产量提升的同时,通过优化种植养殖技术、加强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管控等举措,产品的口感、营养成分、安全指标等均得到改善,实现了“量质齐升”,既保障了市场供应,也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培育出5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如同产业发展的“引擎”,推动着绿色食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从传统的山野菜腌制、坚果炒制,到如今蓝莓深加工的果汁、果酱、果酒,桦树汁开发的饮料、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蜂蜜、山野菜等曾经单一的产品,经过精心加工,摇身一变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高端商品,让伊春绿色食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伊春在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上成绩斐然。67款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品牌名录,52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推出的“牧、果、菌、菜、饮”5大系列30余种菜品,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伊春榛蘑”“嘉荫大豆”等土特产品被纳入省级土特产名录,森林食品销售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日益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伊春,抬眼皆是绿意盎然,俯身尽是林下珍品。
83.8%的森林覆盖率、400万公顷浩瀚林海、702条河流孕育出无数林下珍宝。“森林生态食品之都”“黑龙江消费名品区域品牌”等称号更是为伊春绿色食品产业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这些闪亮的名号不仅代表着高品质,更成为伊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在各类展销会上,伊春绿色食品凭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目前,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45万亩,有48家企业及组织的160个产品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覆盖蓝莓、食用菌等30余个品类。已建成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是铁力市50万亩水稻原料标准化基地、嘉荫县30万亩大豆原料标准化基地,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和食用伊春的绿色食品 。
这五年,伊春念“山字经”、唱“林下戏”,推动特色产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让小兴安岭“森林粮仓”“森林厨房”“森林药房”更稳固更充盈。
这五年,伊春以科技引领森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伊春森林好食材变成森林高端食品、高端产业。
这五年,伊春坚持标准引领、以质取胜,构建森林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森林食品体验中心、“九珍十八品”体验店,让伊春森林食品成为品质的标识、诚信的象征、最信赖的产品,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回望“十四五”,伊春绿色食品产业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从零散发展到规模集聚,实现了质的飞跃。展望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沃土,必将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本报记者 崔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