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7-18
夜幕初垂,市老年大学教室内筝音流淌,30余名青年学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指尖轻抚琴弦,从识弦辨音到指法练习,零基础解锁古筝技艺。
“沉浸在传统艺术中,不仅缓解了工作压力,更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位学员在课后说道。
这是市青年夜校古筝课堂的一幕,也是我市精准服务青年成长需求的缩影。
年初以来,市委组织部、团市委扎实推进市青年夜校建设,通过量身打造特色课程,全面满足青年群体自我提升的多元化需求,让“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定制“菜单式”课程矩阵
市青年夜校坚持用户思维,主动问需问计于青年人才,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等方式,精准摸排青年关于上课时间、课程类型等学习需求,广泛征集各领域青年意见达500余条。
依据调研结果,制定《伊春市青年之家·青年夜校活动实施方案》,精心设置形势政策类、文化艺术类、职业发展类、社会融入类四类符合本地青年人才需要、引领性强、烟火气浓的课程类型,组织开展书法、舞蹈、古筝、吉他等“爆款”课程20余种。
同时,结合青年反馈和实际需求,采取体验课、单次课、系列课等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形成“基础+特色”“理论+实践”的“菜单式”课程矩阵,确保每位青年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课程,使青年夜校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
师资力量是夜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市依托团内师资、高校师生、人才师资、青春达人、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师资选配模式,通过“组织一批、遴选一批、聘任一批、招募一批”等多种组合方式,积极挖掘有技能、有优势、有特长的专业人才参与夜校授课,充实专业化师资力量。
截至目前,市“青年之家·青年夜校”共选聘教师50余名,并纳入我市青年夜校师资库,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在学习阵地拓展方面,积极联动社会资源,根据不同青年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与民营企业所属场馆合作,开辟出射箭体验基地、台球俱乐部等青年喜爱的专属课程阵地。同时,在具备条件的红色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办“青年夜校”。年初以来,联合伊美区红升街道南郡社区开展书法、手工编织、吉他等特色课程10余场,覆盖青年500余人,为青年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沉浸式”学习场景。
打造“闭环式”成长链条
为给青年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市青年夜校在跟踪服务体系构建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课前,依托新媒体矩阵精准推送课程信息,提升青年参与度;课后,通过线上问卷、学员交流群等多渠道深度征集课程体验反馈与优化建议,确保教学改进有的放矢,实现从“学知识”到“共成长”的转变,让夜校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加油站”。
在组织架构搭建上,纵向贯通市、县两级架构,搭建“青年夜校微信塔群”,横向拓展兴趣、特长、交友等10个主题网上社群,实现1000余名青年的有效覆盖。以“线上社群+线下活动”双轮驱动,持续为学员打造知识共享、技能提升的成长空间,让“青年夜校”成为滋养青年成长、激发青年活力的重要载体。
如今,每当华灯初上,市青年夜校便成为青年们业余生活的热门选择。在这里,青年们滋养身心、收获友谊、激荡思想,在技能提升与精神丰盈中实现自我成长。未来,市青年夜校将持续聚焦青年新需求,优化服务供给,为城市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康钊畅 本报记者 王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