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9-11
图为友好区第二小学教师尹海荣正在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们进行学习辅导。
本报记者 刘博 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厅市共建战略合作为引擎,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区共建”强教工程,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量质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省领先。“十四五”期间,我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园10所,增加公办学位2705个。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3.77%,位居全省第一。铁力市、嘉荫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通过的五个县(市、区)中的两家。
我市通过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等一系列举措,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落实国家和省“双减”工作要求,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靠。全面落实“5+2”“作业+X”课后服务模式。实施“四零承诺”,畅通招生入学线上、线下办理渠道,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全覆盖。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5+N”强校工程,建好市、县两级义务教育联盟,以示范引领、交流共享助推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大箐山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开启我市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征程。金林区、南岔县、嘉荫县已通过市级督导评估。
全市着力构建“统一招生、分层录取,多样办学、错位发展”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深化三新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六年来,高考物理类、历史类平均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启动省内优质高中与我市优质高中结对帮扶,成功促成铁力市第一中学与大庆实验中学、友好区第三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伊春市第一中学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结对共建、签订协议。我市被评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省级示范区,伊春市第一中学、铁力市第一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友好区第三中学政治学科被评为省级示范学科,金林区第四中学《探究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路径》获评省级示范课题。我市题为《深耕林区高中教育,铸就多元育人高地》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案例入选黑龙江省优秀案例。
围绕我市产业振兴和区域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调整,中职学校新增专业6个,专业设置进一步契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持。伊春职业学院成功获批国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各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万余人次。建立职普融通改革试点,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向社会输送康养旅游、钢铁冶金、林业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近2万人,精准服务我市“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发展。
我市用好马永顺纪念馆等6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永达木艺等26个研学营地,开发25条研学实践路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300余次,参与学生5万余人,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上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充分挖掘本市冰雪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冰雪育人新路径,制定印发并全面落实《伊春市大力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实施方案》,构建起了以“冰雪课程、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研学”四大板块为核心的冰雪教育体系,为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冰雪教育搭建了平台。积极打造“冰雪森林·童话伊春之童话校园”品牌,创设冰雪特色大课间,将堆雪人、抽冰嘎、打雪仗、雪地保龄球、冰爬犁、出溜滑等冰雪趣味游戏纳入“阳光大课间”和课后服务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强化。我市实施“三支队伍”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构建“管理赋能、教学精进、师德浸润”培养体系。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组织省级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聚焦青年教师成长,启动实施青年教师“星火计划”,选派百名青年教师赴省内优质基础教育学校跟岗学习。开展铸魂强师行动,打造“教育家精神在伊春”师德教育品牌,构建以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扎根伊春教育“好老师”“好校长”等为核心的荣誉表彰体系,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名,省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名师等43名,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市的教育工作成果为林区孩子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地方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更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持续腾飞筑牢了根基。相信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伊春教育将继续砥砺前行,创造更多辉煌。(刘少博 本报记者 王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