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走出新“稻”路

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8-12  

“一粒米”走出新“稻”路

铁力佳新优稻合作社“生态种养+私人定制”创新增收


虾稻田里个头儿大又鲜活的小龙虾。

孙皓玥 本报记者 赵斌 摄

乡村八月,风景如画。走进位于铁力市年丰朝鲜族乡靠山村的铁力市佳新优稻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稻苗翠绿如茵,长势喜人。

漫步在稻田中,高粱迷宫、向日葵花海、烧烤休闲小屋,蔬菜采摘大棚、小火车民宿、状元桥网红打卡地……一个又一个稻田元素的景观让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

“没想到这里不但能种水稻,还成了大家喜欢逛的旅游景点。”靠山村的村民们感叹道。

年初至今,合作社已接待定制体验游客3万余人次,定制虾稻田2000余亩,定制农业产值670万元,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

近年来,佳新优稻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深挖本地资源优势,以综合性农业发展为方向,整合粮食种植、仓储、销售、农机服务、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生态旅游等多元功能,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创新之路,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新标杆。

2024年,合作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一田多收”策略深度挖掘农业附加值。在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基础上,开创性地配套虾田、蟹田、鸭田、鱼田等生态种养模式,做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

“拿鸭稻米为例,我们采用‘鸭稻共作’模式,在插秧后15天左右放养幼鸭,每亩精准投放18只鸭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罗汉’。”合作社负责人项佳新说,“鸭子在无公害环境中自由活动,发挥增氧、增肥、增产和除草、除虫的‘三增两除’功效,与水稻生长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

借鉴南方鱼米之乡的成功经验,合作社在保障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同时,探索虾蟹鱼与水稻共生的生态模式,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径。

在哈尔滨农科院的技术赋能下,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设我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寒地小龙虾繁育中心。建成寒地小龙虾养殖繁育基地及配套设施共15栋大棚,总面积11025平方米,成功繁育商品小龙虾500万尾。并注册自有商标,申请了品牌保护,虾田米更是凭借高达92.5%的食味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为满足消费者对稻米生长过程的好奇心,丰富农业休闲娱乐形式,合作社巧妙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深度参与模式。

来自深圳的游客苗恩铭一家与佳新合作社签署了一亩田云种植协议。认领这一亩田后,苗恩铭一家人就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全天候实时观看“自家”田里的水稻生长情况,对选种、催芽、育苗、插秧等各个重要生长节点进行云看护。这种直观又新奇的“种地”体验,让他们十分期待。

合作社还推出定制农业科普体系,以“一粒米的成长之旅”为核心IP,打造沉浸式研学闭环,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可追踪水稻从育种到收割的完整生命周期,在田间观测“虾稻共生”生态链的协同奥秘。

在水稻生长期间,合作社还邀请定制农业消费者挽起裤脚踏入稻田,参与稻田除草、施肥、采摘等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传统农事活动。并建设了集渔业认养、休闲垂钓、农家乐于一体的特色渔业旅游项目,构建全链条沉浸式场景。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合作社先后注册了“项老八”“稻馥香”等商标,并成功获准使用“铁力大米”地理标志,致力打造绿色有机健康食品,专注研发黑土优品。

“我们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农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项佳新说。

凭借卓越品质和良好口碑,合作社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更成功远销海外。

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佳新合作社始终牢记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吸纳、技术赋能等多元举措,为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参与到特色种植、养殖项目中,形成了“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产业兴旺”的良好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繁荣。

千亩良田充盈无尽诗情画意,沃野黑土孕育无限潜力生机。谈及未来,项佳新目标明确、信心满满,“我们将进一步深挖乡村特色资源,拓展定制农业新版图,以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多元化销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种家乡更美好的未来。”(孙皓玥 本报记者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