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旅游:五花山色“醉”游人

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7-11  


图为游客们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通往机场路的盘山路段拍摄五花山色。

本报记者 郭强 摄

金秋十月,当第一缕秋风拂过小兴安岭,伊春的山林便悄然披上了五彩的盛装。红松的苍翠、枫叶的绯红、白桦的金黄,交织成一幅天然的油画,这座被誉为“林都”的城市,正以“五花山”的独特魅力,书写着“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回望过去五年,伊春秋季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实现了从资源禀赋到品牌价值的华丽转身,成为龙江旅游版图上最耀眼的红叶。

“十四五”伊始,伊春将旅游业定位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破解“夏季火爆、秋冬冷清”的难题。新建改建旅游公路386公里,建成观景平台52处,智慧景区覆盖率提升至90%,同时出台《促进旅游消费扩容提质十条措施》,从奖补旅行社、培育新业态、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

这些政策红利很快转化为发展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伊春接待游客116.7万人次,旅游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和72.9%,创历史新高。

漫步在国庆期间的九峰山养心谷,随处可见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旅游达人库尔津说:“伊春的秋天就是一块调色板,五颜六色的树叶是秋的主角,沉甸甸的果实是秋的符号,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想用我的相机从各个角度记录伊春的秋。”

“十四五”期间,伊春创造性提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体育结合,举办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黑龙江省自行车锦标赛;与文化联姻,开发“红松认养”“松果集市”等特色活动;与康养嫁接,推出森林瑜伽、禅修体验等产品。2024年创新推出的“赶山季”主题活动,更将农产品展销、民俗表演、美食品鉴融入旅游动线,实现“一场活动、多重体验”。

这种跨界融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金山鹿苑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算过一笔账:“引入亲子互动项目后,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二次消费增长300%。”在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身着鄂伦春族服饰的讲解员成为网红,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000万。

如今,伊春的每一片红叶都成为风景,每一处风景都变成产品,每一个产品都能讲出故事。

“您来伊春,我们就是一家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伊春旅游服务的精髓。

2023年伊春首创“宠客联盟”机制,整合全市涉旅企业200余家,推出免费早餐、应急接送等八大暖心服务。在2024年国庆高峰期,全市设置63个诚信驿站,储备应急床位6200张,处理快赔事故69起。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市民的自发行动:民宿业主免费提供客房,邢大爷一家让出包间并邀请游客留宿……这些温情故事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让“森林里的家”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国庆热门小众城市榜单中,伊春位列第四,标志着“五花山”品牌已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全国性的旅游IP,用政策创新的“笔墨”勾勒发展蓝图,用制度保障的“色彩”渲染旅游画卷。

此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同样可圈可点。整合文旅、公安、市监等8个专班力量,建立“1+5”大护游机制,假日期间开展联合执法535次,“投诉先赔付”制度的出台更推动投诉处理满意率达100%。哈尔滨游客张先生在意见簿上写道:“这里的服务像秋天的阳光,温暖而不灼人。”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伊春秋季旅游的蓬勃发展,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样本。那漫山遍野的红叶,不仅装点着林都的秋天,更象征着旅游产业的红火前景。

随着“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山、冬乐雪”全季旅游格局的完善,伊春正朝着“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稳步迈进。未来的五花山色,必将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报记者 王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