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7-04
随着我市康养旅游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伊春,休养生息、登山攀岩、骑行跨越……尽情享受森林康养带来的快乐。
资料片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两区四地五城”建设、“双融合”促进“双振兴”,大力实施生态振兴计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本报今起开设《回眸“十四五”》专栏,全面展现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为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力。
“印象中伊春就是个大林场,实地体验后才发现,这是康养圣地!”这个夏天,无锡游客张小冉带着孩子来伊春过暑假。漫步森林,呼吸清新空气,品尝特色美食,参加丰富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她和孩子乐在其中。
同样选择来伊春度过清凉一夏的,还有来自武汉的退休教师周生敏,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公园内打太极,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她舒展的笑脸上,她说:“来伊春住了40多天了,每天听着鸟鸣入睡,生物钟都调回来了!”
这样的“森林治愈”场景,在伊春,已是常态。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旅游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湿地和空气资源,以全域旅游规划为引领,主攻森林康养方向,并与省文旅厅建立共建协作机制,全力打造森林康养旅游集群。
2021年,《伊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炉,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森林康养旅游胜地”。2023年,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配套出台了《森林康养旅游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推出支持生态康养产业的“金十条”政策,为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为生态价值赋能。我市与东北林业大学建立4个核心区科研基站,开展跨年度联合监测。其研究成果《小兴安岭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登上国际森林医学会期刊,以权威数据证实,伊春森林芬多精含量超世界标准,可显著提升人体NK细胞活性,调节压力激素水平,为“森林康养治未病”提供了科学背书。
基于政策与科技的双向赋能,我市沿着“一核三轴五片”的发展布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旅游资源,聚焦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健康研学、森林运动、养生养老等,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康养旅游集聚区。
汤旺河林海奇石、五营红松林海等景区设置森林步道30余公里,配备负氧离子监测设备,推出“深呼吸、深睡眠、深度游”特色体验。上海游客陈香平驻足监测屏前感叹道:“景区内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上万个,难怪走在林子里感觉呼吸都透着清爽。”
九峰山养心谷景区融合动植物观赏、田园采摘、药膳餐饮等多种业态,开发建设了森林瑜伽馆、森林太极场、音药经络养生馆、森林书房等设施,实现了由单一生态观光向森林氧疗、旅居养老、研学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转型。“上次来还只是单纯看风景,今年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会呼吸的康养综合体’,体验感完全升级。”长春游客王西霖手捧刚采摘的绿色果蔬兴奋地说。
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星空露营地也进行全新升级,新增了鹿溪牧场、水上乐园、萌宠乐园等项目。嘉荫北国恐龙乐园、铁力酒章文创园、五营自在乡里山水田园综合体,形成了家庭度假、民宿体验、拓展培训等主题产品,康养版图不断拓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12家,3条文旅康养线路入选全国旅游精品线路,五营红松林海景区被列入5A级景区创建名录。
回顾“十四五”,伊春的康养旅游,早已突破简单的“看山看水”,演化为一种深度融入自然的“林居生活”方式。
在铁力市,游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苍劲的“兴安岭森林号子”,触摸林区文化;新青湿地畔,亲子家庭架起望远镜观察候鸟,体验生态研学课堂;伊春森工岐黄康养中心则为老人提供“森林餐桌·四季养生”食谱,并为慢性病老人定制餐食,成为不少“候鸟”老人的长居家园。
从温哥华归国的陈海是我市康养旅游的“回头客”,今年首站打卡桃源湖玉温泉体验芬兰浴,他说:“去年在伊春住了1个月后,身心状态焕然一新,今年打算多住一阵,温泉泡够了,就去九峰山转一转。”
在老顾客的口碑与新游客的期待中,我市康养旅游越走越广阔。在全市各大康养基地内,三甲医院派驻中医师驻点,培训百名森林康养师,提供“脉诊+理疗+康养餐”定制服务;《一个不朽的番号》《青山不墨·铁力如歌》等沉浸式驻场演出,实现“文化+康养”深度融合;依托鄂伦春族、满族等民俗资源,开发森林探险、漂流度假、风情小镇等体验项目,成功形成“生态景观+民俗文化”双IP驱动。
我市还针对“一老一小”银发康养和亲子家庭需求,精准分层康养线路体系,推出“森林有氧两日游”“森林疗愈三日游”“森林养心养脑之旅”等分层线路,将芬多精调理与刺五加足浴等传统疗法相结合,通过“体质检测——处方定制——效果评估”全流程管理,建立了全龄全时旅游康养产品体系。
广州游客李哲一家三代在这各得其所,七旬父母每天在林间散步,妻子带着孩子去永达研学基地制作树皮手工,他自己则在“中国最美公路”乌带公路上,挑战20公里森林骑行。他告诉记者:“晚上,我们常在民宿的露台上看星空,孩子说这里的星星真亮啊,老人说伊春真凉快,想把家安在这儿。”
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对“枕山而眠、临溪而居”的生活心生向往时,伊春便成了他们远处安“新”家的理想栖息地。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3%和76.2%。
我市也先后荣获“中国康养旅游城市”“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2023中国生态康养旅游推荐最佳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毫无疑问,伊春已将森林康养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正以蓬勃之姿迈向更广阔未来。(本报记者 王惠泽)